2025年01月18日
微信

反思 | 你是否还有分享福音的热忱?

作者: 志献 | | 2021年12月23日 10:42 |
播放

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忽然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你是否还有传福音的热忱?”

细细想来其实不用说“热忱”,就连传福音的行为几乎已经没有了。我是一个基督徒,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传道人,但是却忽然间发现已经好几年没有给人传福音了。

回想最开始服事上帝的时候,我会给自己定目标,例如每年给多少人传福音,到什么地方传福音,还会逐家发福音单张。其实这些方式虽然传统,但是内心中充满了对灵魂的负担和福音的责任感。虽然效果不见得多么明显,但是却非常经历神的同在,也会感受到与耶稣同行的喜悦。

只是这几年虽然也在做福音类的事情,但是却发现很少和非基督徒介绍福音。有的时候是觉得不知道如何谈及福音,有的时候是觉得自己没有活出得胜的生活,有的时候则是单纯的不想传福音。客观的讲,我知道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状态,甚至是一种上帝不喜欢的行为,因此我也在上帝面前悔改和调整。

其实传福音是每一个基督徒的本分,就像人不能不吃饭一样。这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,因为在耶稣的教导中曾经告诉跟随他的人说“你们往普天下去,传福音给万民听”。由此可见,大使命乃是托付给每一位跟随耶稣的人,而一个真正跟随耶稣的人真实的表现则是践行耶稣基督的话语。所以传福音这件事情本身应该与基督徒的行为相互贯穿和融合,不可分割和遗忘。

保罗曾说:“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,因为我是不得已的。若不传福音,我便有祸了。我若甘心做这事,就有赏赐;若不甘心,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。”

其实这里保罗更是清楚地将基督徒传福音的责任介绍了出来,是一种义务和本分,就像人吃饭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。当人完不成这样的义务和本分的时候,神的审判也自然会临到我们。正如法律层面谈到的“不作为”本身就是一种失职。或许在工作中失职损失的也仅仅只是金钱,但是在福音层面的失职损失的将是灵魂,这样的罪责岂能逃脱?

只是不得不说,现在享乐主义至上的思想贯穿全民。越来越多的人想到的仅仅只是自己的好坏与得失,忘记了他人的需要。我记得曾经有一部动画,讲到很多已经得救的基督徒在岛屿上不断祷告上帝说:“上帝啊,求你帮助我、赐福我、坚固我......”,却浑然不顾那些那些在大海中苦苦挣扎的人。

人生何处是归宿?

当我们生活在动荡和不安的环境中时,其实更会显出传福音的重要性。当我们看见中东地区的动荡、疾病牢笼下的恐慌,这些都让没有救恩的人恐惧和绝望。所以圣经中让我们看见,人因为罪而死亡,因为死亡而惧怕。而耶稣基督来了却释放了我们这些因为惧怕死亡而为奴仆的人。他真实地释放了我们。然而那些未曾认识上帝的人该怎么办?

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屯粮,看见粮食涨价、物资短缺而惶恐。但是有些基督徒却很笃定,他说相信上帝会按着他的智慧引导一切。而有些人却很慌张,因为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。所以对于基督徒来说,能将福音分享给绝望中的人,这本是我们的荣耀和责任。

福音是一个好消息,我们领受了这个好消息,我们就跟其他还没有领受的人来分享。正如昔日我们还没有认识主的时候,都是因为有人带着爱心把这个福音的好消息跟我们分享了。

《约翰福音》四章二十八节到三十节,这里提到了昔日的撒玛利亚妇人。她遇见了主耶稣并领受了福音后,她不是自己领受了福音就完结了。她的反应是马上迫不及待地向城中的居民来做见证。最后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,因为妇人做见证说:“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。”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,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,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。因耶稣的话,信的人就更多了。

因着撒玛利亚妇人领受了福音的好消息,且她不是自己收起来,而是她热心地继续把这个好消息传开,以至于最后她好些同胞都能够得着福音的好处。

我记得福音刚刚传进村庄的时候,当时的人都奔走相告:“我们找到永生之道了,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了,我们认识了上帝......”于是就有一家、一族,甚至一个村庄归主的现象。然而时至今日,昔日福音复兴的地区却日渐荒凉。信二代对信仰的传承不如老一代,传福音的人员也不如先前,以至于今天教会中越来越冷清,信耶稣的人数越来越少。

是上帝不实行拯救吗?其实不是,我想在神的恩典与人的配合过程中,人配合的环节出现了迟缓和耽搁。

传福音说大是关于神永恒国度的事情,说小又是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事情。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大过一个灵魂的得救,正如“神看一个灵魂,胜过千万个世界一样”。或许我们需要祷告求上帝开启我们的眼睛,使我们能看清真实,让我们可以重新思想自己生命的价值,与福音有份!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